芬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石头快速成交55上用户的底层 [复制链接]

1#

很多管理者非常热爱自己的产品。

有时候,这种热爱可能变成一种自嗨,以为自己心中的“好”,就一定是用户需要的“好”。其实这是一种管理者很容易犯的错误。产品的价值,必须能被用户感知和认可。只有用户说你好,才是真的好。

想要得到顾客的芳心,首先要明白,用户的底层购买逻辑。

用户认知,首先,你要看,用户诉求在现阶段是如何满足的。

如果现阶段,某个领域,用户对其认知是极少的,那么新的技术,或者新的业务模式,能够让用户诉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你就能获得颠覆性的突破,很容易超越用户原本的认知。

但是,当这个领域,用户对其认知已经很全面,用户预期就会越来越高,你再想提升,就非常难了。这就是所谓红海竞争很残酷。

一般来说

用户认知的第一步,就是看到你的名字、文案,会联想到的是什么,对你产品的定义是什么。

功能命名也是同理,你看到这个功能的名字,应该无障碍的知道这个功能的目的是什么,你会得到怎样的反馈,总会有人卖弄文字,搞一些莫名其妙的命名来挑战用户。

命名与文案的第一诉求是简单直白,当然,你可以让文字更优美。但是,一定要保证一个前提,就是用户理解上不能产生障碍,歧义。

根据用户的认知,

我们可以提供三种服务方式:

符合认知、超出认知、挑战认知。

比如

现在,我去订一张飞机票,选择了一些条件,得到了结果,然后进入支付,支付完成后给予反馈。

01

符合用户认知是什么?

告诉我机票已经确认,具体航班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发过来。

02

超出用户认知是什么?

告诉我机票已经确认,具体航班信息也发了过来,然后提供我可能需要的一些优惠信息,比如机场附近的哪些酒店可以有哪些优惠,或者预订机场接送机服务优惠。

03

挑战用户认知是什么?

就是除了以上内容以外,还可以选择更多优惠服务,然后给了七八个选项,一堆链接,要等我把这一堆信息确认或取消后才能继续预订房间。

有些平台,例如携程为了所谓的提升用户转化率,挺喜欢搞这种挑战用户认知的事情。你要先完成用户的目标,再来提供额外的选择和优惠,而不能把用户目标放到了你的一堆私货后面去。

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满足用户需求”是互联网产品的立命之本,但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用户真正的需求,当用户说想更快,他们就恨不得再加十匹马,而根本想不到要创造一辆车。

乔布斯对用户需求就有着天才般认知,想一想,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用户对于手机的需求是什么?难道需求是一部智能手机?

有这种想法本质上仍然是对需求的定义理解不足。我们提到了需求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某一个产品”。

在这个问题中,用户需要的并不是“某一个产品”,比如智能手机。用户需要的是“解决我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快速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移动办公、碎片时间的娱乐……这些问题在功能机时代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iPhone才能够横空出世,开启智能手机的时代。

消费者把一个个需求归类,在脑海中以一个个小方格的形式储存,这一个个小方格就是品类。比如:饮料是一个小方格、汽车是一个小方格、衣服裤子是一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里储存着最多7个的品牌,而时常能被脑海唤醒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个品牌,更多的品牌处于“沉睡”状态。

例如

顾客期望购买饮料的时候,首先是在茶、纯净水、可乐等不同品类中选择,在选定可乐之后所表达出的是代表该品类的品牌,如可口可乐。

因此

在消费者习惯于选择为数不多的一两个品牌进行消费的前提下,这就为品牌创建统领品类的全国品牌提供了机会,比如,加多宝凉茶、鲁花花生油、加加面条鲜。

海底捞不是火锅的发明者,他也没有说自己是“火锅品类的发明者”、“火锅连起来能绕地球一圈”。他强调的是“服务”。以此来塑造出自己品牌的差异性价值体验。

巴奴毛肚火锅,则更绝,针对海底捞提出“服务不是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

所以

在战场上,找准对手极其重要。逮住对手在消费者心智的认知缺点,穷追猛打,“脱下对手的鞋,让对手无路可走”。

先品类化思考,再品牌化表达,

可口可乐、亚马逊都是如此。

01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0%,创立之初仅售卖可乐一种产品。在此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可口可乐售卖着几乎一成不变的可乐饮料,并辅以售卖其他少许产品。

在可乐这一品类基础稳定后,可口可乐CEO詹鲲杰(JamesQuincey)在上任前对外宣布,“可口可乐永远是公司的灵魂……但是这个公司需要核心品牌之外更多的东西”,可口可乐开始向各种品类开拓市场。

发展至今,可口可乐在个国家拥有种饮料品牌,包括健怡可口可乐、零度可口可乐、芬达、雪碧等等。可口可乐已经不单单是一家可乐公司,而是一个大品牌的饮料公司。

02

亚马逊

亚马逊同样也如此,创办之初,亚马逊仅仅就是在网上卖书,通过网上书店业务,公司有了一定声誉之后,便开始一点一点的增加其他业务,如今亚马逊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网络零售商(仅次于中国的阿里巴巴,因为阿里巴巴的客户基数比他们大很多),也为购物这一概念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时至今日,很多消费者不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而去购买可乐,而是因为这个饮料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愿意尝试;消费者不是因为想买书而上亚马逊,而是通过亚马逊这个大品牌平台,进行网上购物。

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在于价值。

很多时候,价格是我们自我假设的一个陷阱。我们假设客户一定非常关心价格、在意价格、死磕价格,规避销售中的价格陷阱。

但其实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报价前充分营造价值感(充分地销售自己、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产品/服务)。

在最终成交时,如果客户说价格高了,我们所遭遇到的可能是价格“异议”。

此时,客户可能觉得这个价格难以接受或者想跟你讲价(客户要的不是便宜,而是想占便宜),此时,我们需要通过提问来了解客户价格异议背后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案。

消费者认知为基础,以需求为动力,先品类化思考,再品牌化表达,最后以价格做决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