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鲍跃忠新零售论坛组织的第97场专题分享
鲍跃忠新零售论坛----如何洞察、把握当前的新消费变化?
当前的中国消费市场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诉求都在发生新的变化。
面对消费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企业如何洞察、把握当前的消费变化,如何针对当前的新消费特征在营销上做出正确调整?
本次分享特邀中国罗森董事总经理张晟先生。
张晟
各位大家好,我是罗森中国的张晟,受鲍老师的邀请,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新消费的变化,感到非常的荣幸。
(一)
今年以来,许多专业人士都在讲,到底中国的消费是降级了还是升级了?我在很多地方已经说过,毋容置疑中国消费是在升级,但今天的升级和以前的消费有非常大的不同。
主要的不同有哪些呢?我们来看一下。
每个做营销的都应该好好的回顾一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有几个层级的变化,一个就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第二个是安全需求,第三个是社会需求,第四个是自尊需求,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中国的零售也好,消费也好,在过去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一直是这个轨迹在发展。当人均GDP在一千美元以下的时候,那时的零售业态主要是百货和批发市场,而到了年开始,中国第一批的超市开始出现,以上海为代表,从年年开始,上海的标准化超市是以每天三家店的速度在增长。
这一个变化印证了当人均GDP在到美元的时候,人们已经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转移到了人对自己安全的需求,很多的商品,他需要自己的眼睛来选择,所以那个时候传统商场的柜台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超市。
当人均GDP美元到美元之间的时候,大卖场、便利店就大量的出现了。以上海为例,大概在年的时候,上海便利店数量已经达到家。到上个月上海的便利店数量也不过是家。
所以到今天主要是在这个区间中的更替。而大卖场的总数量从03年以后也处于停滞的状态。而从03年以后,消费发生变化,人均GDP突破美元以后,以年为界限,大卖场,电商、屈臣氏等为代表的一些专业性的商场和卖场大幅度的涌现。
从年到年,也是屈臣氏超市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今天我们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城市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万,所以这个1万元意味着我们所有人的需求就将发生一次新的转变。
这个转变基于业态数量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对原有的业态出于消费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的一种更替。
以便利店为例,上海便利店家到今天的家,但是在这中间,外资或者我们把它称为叫以日式便利店为主的便利店的比例已经达到45%,而在年的时候总共才一百多家。
因为人均GDP突破一万美美元的时候,就是一个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过程。今天将出现的是多样化的业态,多样化的需求。多样化的背后,就是我们消费者个人的一个个性化需求的出现。
我一直在讲60后70后支撑起了超市大卖场,80后撑起了淘宝,90后撑起了饿了么、美团,00后将撑起来什么呢?
大家知道60后70后出生的时候,我们国家物质非常的缺乏,这两代人基本上都知道凭票供应这个词,我们的凭票供应是到年才消失了粮票,所以60后、70后他们都有一个当初的体验。我们最早是所有的食物都要配给供应,所以当第一次自己能走进商场里,自己执手去触摸这些商品,自己去选择的时候,就带来了一个大的革新。
为什么说80后撑起了淘宝呢?80后在他们开始自给自主的能够消费的时候,中国进入了90年代,特别是94、95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
80后的出生环境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一旦看到中国的快速变化,他们的需求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这个需求我把它称为量的需求大于质的需求。
为什么说量的需求大于质的需求?主要表现是我们国家的房子是从94年以后开始逐渐市场化的。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家里可能原先许多人蜗居在一起,突然间变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了。
这个时候每个房间都需要一台电视机和空调,但由于手头上的钱有限,所以我们可能买的是最便宜的电视机和最便宜的空调。所以大家可以发现那时候长虹的电视机,春兰的空调可以卖得多火。这个时候,消费者心理更多的是量的需求,大于质的需求。
当90后快速成长起来的时候,中国从年加入WTO以后,我们的经济又进入更快的快速发展周期。
90后的需求带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留有80年代的印象,但是他们毕竟不同于80后,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配给供应,什么是物质短缺?但是他们同时又经历了低层次的大量需求时期,而这一代人又面临着他们成人以后工作的压力非常之大,生活的压力也非常之大,节奏在加快,他们的通讯交流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对他们来说,这一代是经历了中国变化最多的时代。突然间大卖场,便利店、超市、电商、shoppingmall、专卖店,所有的业态在90后这一代他们都体验了,而且在这个时代是零售形式层出不穷的变化。
对他们来说每天都会遇到新的东西。原来我们用MSN,后来用qq,到再后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