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西安方言的几件趣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我常常会好奇一件事,就是人的大脑到底是怎样运行的,为什么它能够把人所经历过的事情一件件的刻在脑子里。有人会说:“也不是每一件事,我记性就差,都记不起来了。”其实,我觉得记不记得起来是一回事,刻没刻在脑子里是另一回事了。我们经常会在大脑放空或者在碰到了某个有关联性的事物的提示下突然想起之前发生过的某件事,这时候的大脑几乎是不受人控制的。而突然想起的这个事,或让你喜上眉梢,或让你愁云骤生。总之,会通过你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这也是你无法控制的。闲话少叙,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就是因为最近我频频出现了之前的某事像插播广告一样突然崩进脑海。想来有趣,分享如下:

趣事一:年,在福州待了四年的我第一次来到西安,在此之前我都没有去过其他的大城市。于是,南北文化的差异在我这里上演了。在福州,管年轻男孩一般叫“小弟”,年轻女孩一般叫“小妹”,四年的生活已经让我沉浸在小弟这个角色中了,但是来了西安就不这么叫了。那是一个天挺热下午,在一个公交车站旁,等公交的人有我,还有几个大妈。刚毕业的我扣个耳机靠在公交车站牌上,其中的一个大妈过来说了声:“师傅,你给咱让一哈”。本来带着耳机,就没听太真,大妈又加重了语气:“师傅,麻烦你给咱让一哈!”。我听真了,这是和我说呢;我也听懵了,心想:我也不是你师父啊,难道是哪来的远房亲戚。当我对这个笑脸迎上去的时候,大妈一把扒拉开我,还一边说道:看着挺精神一个小伙,么想到是个瓜的!大妈看完车站牌后还过去和那几个同伴窃窃私语了几句。看着大妈们对我投来的同情目光,我只能让自己表现的更加“瓜”一些。这件事我经常会想起,后来我也会学会了叫别人“师傅”。也知道了,西安人的“师傅”、东北人的“老铁”、江西人的“老表”、天津人的“伯伯、姐姐”。这类称呼,无所谓性别,无所谓年龄。去到一个地方,正是这些个地域性浓厚的词句,让人也显得丰富多姿了。

趣事二:西安是个网红城市,在这几年网络越来越发达了之后,大家对西安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而我的这件趣事源自三秦套餐中的冰峰,我在来西安之前是完全没有听说过冰峰的。来了西安了,我同学带着我先品尝一下西安的美食——凉皮、肉夹馍。进到店里,我俩先各自要了一个肉夹馍、一碗凉皮,等老板把这些都端到我们跟前时,我那同学和老板说了句:再来两冰峰。我疑惑了,冰峰是啥东西?不过我也没有问我那同学,我多聪明啊,只见老板走到柜台前拿起两瓶冰峰,熟练的打开盖子送到我俩跟前时,我立马明白了,原来我同学口中冰峰就是冰冻的芬达啊。我记下了这个洋气的叫法,又是一天,我一个人独自去吃凉皮,走进一家不大但人基本上是满的店里,踱步到柜台前,手指悠闲的敲着柜台玻璃,自信的报出了我的菜单:一个擀面皮、一个花干夹馍。我又看到了冰峰,又想起了那个洋气的叫法,顿了一下,大声说道:再来一个“常芬”。老板应声答应,我找地坐下后,一会会儿老板就把吃的端了上了,当我看到那碗肠粉的时候,我脑袋里面充满了疑惑,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我叫住老板,怎么是这个?我要的是常芬,常温的芬达,边说边指向柜台底下的一排排冰峰,老板努力的憋住笑,说:“俺这是冰峰,不管冰滴还是常温滴,它都叫冰峰!”一边说还一边把瓶子上显眼的“冰峰”两字转到我跟前,好家伙,这时候地缝是个好东西,至少可以让我立马钻进去。在看看店里其他吃饭的人的眼神,我知道,“额又瓜咧!”

趣事三:刚来西安,和朋友住在了南面的城中村里。开始的一个月里基本上不是出去逛就是去找工作面试,总之,每天都会坐地铁出行。我基本上都是从三爻站出站,头一次顺着地铁A口的扶梯往上的时候,随着夏天阳光一起传递过来的竟然是六七个看着三四十岁的大汉的呼喊声:胡仙儿~胡仙儿~。我又聪明了,脑子里已经自己联想起来了,这是在找人啊,这位叫胡仙儿的人应该是这几位的家人吧,那这胡仙儿是离家出走,然后被本家男人追到这了?不对,看着几位的神情也没有那么的紧张或者愤怒。难道是胡仙儿和这几位老哥们有点感情瓜葛,都跑这来接胡仙儿来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得好好看看这位胡仙儿长什么样子了,给这几位大哥迷成这样!后来的后来,无数次从三爻站出站、进站。也知道了这帮大哥们在做些什么了。但每每听到他们喊“户县”,还是忍不住的想搭茬一句:怎么,胡仙儿还没找到呢~像这样的趣事或许还有,就如同我开始说的那样,哪天冷不丁就跑不出来了。过去的事情常想常乐,也算是和现在的空档来了次梦幻联动不是?嗯,这个状态,就挺好!

?安溜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