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早年在纽约一个家族办公室做FoF(基金中的基金)的时候,调研过一些国内的对冲基金,当时困惑于国内消费者和投资者们对茅台的执着,一直好奇茅台的护城河是什么。
一个前辈投资者的回答很有意思,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他说:如果比较酱香型茅台和五粮液,五粮液的味觉嗅觉感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香”。而酱香型茅台因为其口感的复杂度而变得难以概括和描述,可能是咸、香、辣的混合。同样我们可以类比可乐和芬达:芬达的口感可以被简单概括为橙味,而可乐口感充满复杂度,难以被简单描述。独特的口感在用户大脑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记忆,就变成了护城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茅台销量远高于五粮液,可乐销量远高于芬达。
这个回答很有意思,如果说“独特的口感形成用户大脑中的专属记忆”是茅台的护城河,那么更宽泛地说,怎样的特质可以成为企业的护城河呢?护城河一般是怎样形式的存在?护城河的本质又是什么?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又怎么给护城河定价?这成了笔者之后几年一直在求索的问题。
护城河这个概念最早是巴菲特提出的,指的是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凭借这样的竞争优势,企业能够抵御新进入行业的竞争者,就好像中世纪的护城河保护城堡那样。有护城河的企业往往能享受稳定的利润高增长,而这个高增长的来源在于远远抛下竞争者的高议价能力。
2C企业的护城河
人们常说品牌是很好的护城河。
品牌作为护城河的最高典范是这个品牌成为了“动词”或者“名词”(我把这个叫做“认知指代”),比如说“让我google一下”(Google成为动词替代了搜索),“我打Uber过来的”(Uber成为了动词替代了网络约车),“我定了个airbnb”(airbnb成了名词替代了民宿旅店),“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