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惘闻吉他手谢玉岗凭自己的听觉去判断取舍F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说起惘闻,即便不是后摇的乐迷,相信也会对他们报以尊敬:组队20余年来,他们发行了十余张唱片–近年来更是平均两年一张全长专辑的高产效率–而且每一张作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都能给乐迷新的感受和惊喜。

年,他们推出了为家乡城市大连而创作,并在冰岛录制的第十张全长专辑《看不见的城市》,展现了一幅温暖而丰富的声响画面。即便已经成立20余年,而且近期的几张作品也愈发成熟、完整,通过这张新专辑,我们依然能听到一支不断在学习和进步的惘闻。

在惘闻完成今年新一轮欧洲巡演,刚刚回到国内的这段时间里,Fender中国通过SpaceCircle厂牌,联系到了和吉他手谢玉岗的一次电邮采访。谢玉岗老师不仅自己勤于学习、接收新的东西,在面对后辈的问题时,也毫不吝惜地分享了自己在音乐上的心得、见解,还有让惘闻多年来保持稳定高产的秘密!

"因为乐队有6个人,所以很多时间花在了配器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处理上"(摄影:Muto)

问:在90年代你们刚组队时,获取音乐信息的途径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当时大部分乐队都还在玩Grunge、朋克之类的曲风。你们又是怎样接触到后摇这一音乐门类,并又开始想自己创作这样的音乐?

谢:是的,刚组建乐队的时候我们也是喜欢Grunge,因为当时都是受Nirvana的影响吧,还有那本《灿烂涅槃》里面提到的乐队变成了大家淘打口带的目录指南了。

后来年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在大连的加拿大吉他手叫海风,他总去看我们排练,然后送了我好多CD,其中就有GY!BE,Mogwai,DoMakeSayThink这些。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感觉进入到了另外的一个音乐世界。而且让写不出歌词的我们找到了借口,原来一个摇滚乐队也可以没有唱的。

问:能请您介绍一下惘闻乐队创作的方式吗?从最初到最新专辑,惘闻的创作方式是否有改变?

谢:最初的时候我会先出个动机,然后大家往里面加东西。后来变成了大家纯即兴,然后从即兴段落里找出几个大家都喜欢的点,再从这些点出发延展放大。到最近的这两三张唱片,其实这些创作模式都会使用。

有时候大家也会提前设定一个抽象的感觉,大家凭各自的理解去即兴添加自己的部分。当然,很多时候这种即兴也一无所获,但好在现在排练录音都很方便,往往把这些即兴的录音放在一边,一段时间后再听的时候,会重新找到一些有兴趣的发展点。

惘闻今年5月13号在北京的现场(摄影:茂源)

问:在最近几张专辑里,你们有些作品从乐曲结构上来说,其实比较接近古典乐的作品了。所以你们有从古典乐或者现代音乐中汲取养分,来丰富你们的创作吗?

谢:听古典音乐特别少,但会着意听一些爵士乐BigBand类的东西,因为现在乐队有6个人,所以的确很多时间花在了配器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处理上。

问:在乐队创作、录音的整个过程中,你们如何平衡“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换句话说,你们怎么看待一些像“乐理”、“技术”、“声学”这样的技巧和法则,它们会跟“灵感”、“直觉”有冲突吗?

谢:肯定是先有一些感性的想法和灵感出现,理性方面的技术和规则算是手段来梳理这些想法,这些都是必须的。有些时候的确理论上的东西和感觉上的会有冲突,这样的时候就是凭自己的听觉去判断和取舍。如果六个人都觉得能听过去,那对我们来说就是没问题的。

问:在创作过程中,从作品纵向的时长和横向的音色丰富程度来看,你们怎么知道一首歌“写好了”?什么时候会觉得“就它了!不改了,就这样了”这样?

谢:两种情况都会有,有一些歌大概我们排练了两次就定型了再没有改动过。有一些从开始做到正式录音的时候都一直在修改。只要自己有一些觉得有趣的新想法的话,肯定都会去想重新修改和尝试,对有些很快定型的歌,那肯定就是没有更多想法了。

演出中的谢玉岗(摄影:茂源)

问:让很多同行都羡慕的是,你们多年来一直能稳定推出新作品,似乎不会有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你们可以分享一下这其中的奥秘吗?

谢:一样的,都会有很多时候觉得在创作上没有什么进展,或者排练出来的东西都不满意。这时候只能放一放,换些别的想法来。每次排练都会录下来,这样放一段时间再去听总会发现几个觉得有趣的点,再从这些有趣的点发展。

问:是什么原因,触动你们创作了《看不见的城市》,这一张关于你们家乡城市大连的专辑?在现在这个节奏非常快的时代,你们觉得对于留在中小城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慰藉?

谢:生活在大连,所以这几年对身边的变化会感受明显,所以这张专辑就是关于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变化。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到了几个大城市发展,对于留下来的人说,也并不只是抱团取暖而已。

我们也看到在很多中小城市里,总是有那么一些年轻人在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一些有趣的活动,这些都是新的火种,扑灭了这个还有那个。所以多去探寻和参与,总会在这个城市里找到新的慰籍和希望的。

演出中的吉他手耿鑫(摄影:茂源)

问:在演出时,您有时会使用螺丝刀、琴弓拉吉他来制作音色,有没有试过别的物品?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螺丝刀?

谢:主要就是想制造出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和音色,我们肯定都太习惯了传统的吉他音色,时间长了会有些腻的感觉。所以我特别喜欢看一些实验音乐人在吉他上做的尝试,自己也经常试着在吉他上鼓捣。

以前还用过电动小风扇拨弦,除了扇叶轮拨琴弦的声音,还会夹杂着风扇的小马达对拾音器干扰出来的声音,也很有意思。但不管是风扇、弓子还是螺丝刀,最终还是需要它作出的声音音色能融入到乐队的作品里。螺丝刀的音色更多的时候比较适合,它更像一个高音的吟唱。

"螺丝刀的音色更多的时候比较适合,它更像一个高音的吟唱。"

问:您也有通过吉他做一些音色试验,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吉他手会通过效果器,把电吉他变得像合成器那样演奏。这更多是在探索电吉他音色上的可塑性,而不是传统摇滚吉他那种对演奏技术的追求。所以您觉得这会是未来电吉他演奏的一个趋势吗?或者说您觉得10年、20年后,大家会怎么玩电吉他?

谢:的确有不少吉他手会演奏很多合成出来的效果音色,但我觉得合成器永远不会替代电吉他的。电吉他的魅力是它始终是一个模拟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始终是和你手指的接触直接相关的,是更容易表现属于你自己想法感受和个性的乐器。对我来说,吉他对手指触感的反应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的效果器越来越丰富,也拓展了电吉他的音色。我想未来的电吉他演奏不会局限在某些类型上的,只会越来越开阔。传统的、现代的或者未来的,会是一个融合的状态。

“我想未来的电吉他演奏不会局限在某些类型上的,只会越来越开阔。”

问:大家印象中的器乐摇滚乐队吉他手,一般都得拉着“一门板”的效果器上舞台;不过有趣的是,作为一个讲究音色丰富和作品层次感的乐队,惘闻的两位吉他手的效果器都不算多,甚至可以说非常精简了。所以你们会怎么选配自己使用的效果,又怎么看待乐手圈里“烧设备”的事?

谢:我也喜欢效果器,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