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可乐这种神奇的饮料,相信地球人都知道。今天的战史科,就为大家讲讲二战中可口可乐“征服世界”的故事。
可口可乐最早是一个名叫约翰·彭伯顿的美国人发明的一种酒精饮料,只不过碍于法律,他用微量的古柯碱(年后的可乐不再含有此种成分)和咖啡因(提取自可乐果)替代了酒精。于是,一种举世瞩目的饮料就这么低调的登场了。由于其主要成分是古柯(Coca)叶子和可乐果(Kola),因而合称Coca-Cola。
可口可乐的发明者-彭伯顿
后来,可口可乐公司几经其手,到二战前已经小有名气。但是这仅仅限于美帝国内,至于海外影响力则是相当的有限。正当可口可乐公司为此愁眉不展时,二战爆发了......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美国一参战,可口可乐公司就表示:“不论我们的军队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本公司要花多少成本,我们一定要让每个军人只花5美分就能买到一瓶可口可乐!”在全美抗战的大潮之下,可口可乐公司瞬间就树立了爱国、支援国家战争的高大上形象。
成吨的可口可乐
同时,他们还去忽悠军方,说这个饮料好喝又不贵,还能激发部队士气。军方一想还挺划算,于是一拍脑门就同意了。怎料这却是一个很深的套路!待到军方向全国表示会为前线供应可乐后,可口可乐公司又说饮料是便宜,但是建工厂得军方掏钱。这时军方虽然恼火却也只能忍气吞声,毕竟牛皮已经吹出去了。
勾搭女孩必备良品
在军方的参与下,可口可乐与食品和军火一起,成为最、最、最重要的军需品。彼时,美帝在各战区都修建可乐工厂,并将可乐的供应当做了最优先事项。
至于美帝对可口可乐到底有多钟爱,云北举个例子诸君就知道了。
年6月29日,艾森豪威尔在北非给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发出急电:“本军先行要求万瓶可口可乐,以及每月可以生产两倍数量的完整装瓶、清洗封盖设备,请提供护航。”
马歇尔的回应则是:“必须向海外部队补给适当数量的必需品和便利品。”
“征服”意大利
艾森豪威尔还专门下过令,必须保证美军每人每半年至少6瓶的供应量。可见可乐是相当重要的补给品,要是没有可乐这仗恐怕都没法打了!而且,喝可乐补气也是有历史根据的!战后,美军如潮水般退去,但可乐和工厂却留在了世界各地,可口可乐公司正是凭此才开启了其“征服”世界的旅途。
“征服”法兰西
可口可乐与芬达的秘密
其实,早在战前可口可乐公司就已经在德国建有分公司,其产品可口可乐享誉德国。连德国纳粹也不约而同的爱上了这种饮料。然而,随着二战爆发德军在欧洲大肆攻城略地。因此,美帝无奈的切断了对德国生产可乐的原材料供应。
这下德国人犯了难,打仗他们不惧任何人,但看着敌人喝可乐自己却没有的滋味是真难受。当然同样犯难的还有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的工人们,因为他们马上要喝西北风了。
画家笔下的“恶搞”
由于,可口可乐配方复杂堪比熬中药,所以德国人使用了其他食品行业的遗留产物,包括奶酪生产的副产品乳清,以及苹果酒生产中剩下的苹果纤维。生产了一种新的饮料。至于芬达(Fanta)的名字则是源自于德语中的幻想(Fantasie)一词。
当然了,芬达的诞生也是备受德国人好评,并保持了极高地位。即便是在德国本土被狂轰滥炸的年,芬达仍保持着万箱的产量。只不过源自幻想的芬达,终究只是幻想,还是没能“拯救”纳粹。最终,在纳粹倒台后芬达又重新回到了老东家可口可乐总公司的名下。
“征服”苏联元帅
可口可乐巨大的魅力,同样也征服了爱喝伏特加的俄罗斯人。虽说可口可乐很晚才出现在苏联的商店之中,然而这并不影响苏联人爱上它。比如说传奇元帅朱可夫。他在同艾森豪威尔会晤一次后就深深的爱上了这种“美帝特色”的饮料。
朱可夫与艾森豪威尔
听说,朱可夫曾私下里想讨要可口可乐的配方,然而“小气”的美帝只愿意提供一点帮助。于是在美帝总统的亲自干预下,美帝秘密的制造了一批看起来像伏特加一样的“白可乐”给朱可夫。
看来,铁幕挡得住一切,却挡不住可口可乐的“秘密渗透”。不过,名气大问题也多,可口可乐作为美帝的象征很晚才进入苏联市场,而其老冤家百事可乐则要顺利的多。
赫鲁晓夫与百事可乐
曾用名-“蝌蚪啃蜡”
可口可乐出现在中国也是相当早的事情了,大概在20年代可口可乐就已经借由屈臣氏代理登陆中国市场。只是不知是哪位仁兄如此有才,将之译为:“蝌蚪啃蜡”!!!至于结果,诸君想想就知道了,毕竟有谁会想喝“啃蜡的蝌蚪”呢?
后来,Coca-Cola才从啃蜡的蝌蚪改译为“可口可乐”。不然可以想象,可口可乐公司至今也只能在那啃着蜡烛哭了。
淞沪战场上的可口可乐广告
最后,来为大家总结一下“征服世界”的必备条件:
第一,要会下套路,而且越深越好
第二,要会勾搭,什么将军元帅越多越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起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此乃要义,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