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的女儿曼曼今年4岁了,曼曼的性格活泼,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更是人见人爱,但美中不足的是,曼曼长着满口的“小黑牙”,只要一开口说话,就能看到她口中一颗颗黑黑的龋齿,东倒西歪地站立在一起,非常有碍美观。
担心女儿的牙齿,闺蜜也是干着急没办法。原以为是因为孩子吃糖吃得太多,在刚有龋齿迹象的时候,他们就严厉禁止女儿再碰糖果,甚至不让曼曼吃一切甜食点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闺蜜发现曼曼的蛀牙一点没好,反而是越来越多了。
无奈之下,医院看看。检查过后,医生又向宝妈了解到孩子的生活作息和日常习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的龋齿跟吃不吃糖关系并不大,罪魁祸首还是闺蜜俩人的无知行为,才导致曼曼长龋齿。
原来,每次孩子洗漱完之后,闺蜜都习惯给孩子喝一杯温牛奶,本来是觉得补充营养,反正纯牛奶中没有什么糖分,睡前饮用有助眠的作用,还对长身体有很大帮助。正是这种本为好意的无知行为才害了曼曼,导致曼曼长了满口“小黑牙”。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宝宝为何会长蛀牙呢?
是甜食吃多了?还是因为没刷牙?
其实这些回答其实都不对,有的孩子从不吃甜食也会生龃齿,有的孩子每天给他认真刷牙两次还是长了蛀牙!到底怎么回事呢?
因为这些都是可能导致蛀牙的一个因素,却不是根本原因。
先看看蛀牙是怎么形成的。
“龃齿”的致病菌叫“变形链球菌”,它长期附着在牙齿表面,若是牙齿很干净的话,它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只有当牙齿表面沾上奶和其他食物时,它才会出来“作祟”!
它会分解食物里的糖类增值形成菌膜,同时产生酸性物质,要知道人的牙齿最外层的牙釉质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磷酸钙,它会被酸性物质溶解。
若是残留食物在牙齿上的停留时间过长,“变形链球菌”有充足的时间产酸,这种酸长时间作用于牙齿表面,就会慢慢被溶解,这种现象又叫“脱矿”,严重的“脱矿”就形成一颗颗“小黑牙”,俗称“龃齿”。
据调查,我国5岁以下儿童长蛀牙的概率大概是66%,相当于每3个孩子,就有2个生龃齿,概率之高让人感慨,毕竟,这不是什么不可避免的疑难杂症,而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帮宝宝收藏起来喔!
一,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按时刷牙。
随着宝宝逐渐长出乳牙,刷牙就成了他们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成年人使用的牙刷对孩子来说实在太大,成年人用的牙膏,里面含有的化学物质也相对较多,同样不适合宝宝使用。
宝宝使用的牙刷,刷毛最好选择比较柔软的那种,宝宝的乳牙一般来说都比较娇嫩,牙龈也容易受到伤害。因为此时宝宝的嘴巴就不是很大,所以,给宝宝选择的牙刷刷头不要太大,如果牙刷头太大的话,牙刷在宝宝口中的活动范围就非常有限,因此就很难做到彻底清洁,不能刷到牙齿的每一部分,因此使用较小的牙刷头,意味着牙刷在宝宝口腔中更加灵活,清洁效率大大提升,也会更加安全卫生。
在选择牙膏时,初期可以购买可食用牙膏,尽管父母会反复强调,但是孩子们在日常刷牙的时候,还是有可能忘了应该将口中的泡沫吐出来,因此,我们就要保证泡沫中没有太多对宝宝身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大家最好专门为宝宝购买可以食用的儿童牙膏,这些儿童牙膏中氟的含量一般都比较低,即使偶尔被吞到腹中也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当然,父母在平时也要对宝宝加强刷牙的训练,可食用牙膏虽然可以吞咽,但是毕竟不是食品,能吐出来是最好的,尽量不要食用。
另外要坚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做到口腔清洁,减少口腔细菌的形成。
二,注意“隐形糖”的食用。
糖并不仅限于糖果中,像孩子日常吃的蛋糕、巧克力、水果中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孩子如果过量的食入了这类食物,又没有及时的清洁口腔,就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的滋生,从而导致龋齿的发生了。
据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我们日常所吃的米饭、面条和馒头等主食里面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也是造成龋齿的元凶之一。它们会在细菌的作用下形成酸,从而导致龋齿的发生。
所谓“隐形糖”是指不知不觉摄入的游离糖,摄入途径有很多种。如饮品类:一听可口可乐含糖35克,一瓶毫升的芬达含糖27.9克,而大部分市售甜饮料的含糖量都在8%-12%之间,喝一瓶就很容易超量。“游离糖”是指食品烹调过程中加入的蔗糖(白糖、冰糖、红糖)、果糖、葡萄糖,也包括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淀粉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甜味的淀粉水解产品,还包括蜂蜜、果汁、糖浆、水果浓缩物里本身含有的糖,但不包括非加工食品,如粮食、奶类和水果里的糖。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大概每天低于20克糖。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我注重健康养生,从来不给孩子喝可乐等勾兑饮品,我只会选择喝纯果汁。但纯果汁中的糖份也属于游离糖之列,也不能多喝,也会形成龋齿。
三,定时检查清洁牙齿。
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儿童牙科学会建议,宝宝满一周岁就应该去牙科做检查了,牙医会确认所有的牙齿是否正常生长,牙龈是否健康。最好是每半年妈妈和宝宝到牙科检查一次牙齿。
宝爸宝妈们,你家宝宝是否也被蛀牙困扰好久了?回想孩子平常的生活习惯,现在找到原因了吗?欢迎下方留言分享,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