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7月将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此消息一出,引来全网热议,并迅速登上热搜。那么,阿斯巴甜是什么?一般都用在什么产品中?阿斯巴甜到底安全不安全?消费者的“挑剔”到底对不对?来,了解一下!
随处可见的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听起来好像比较耳熟,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阿斯巴甜具有清爽、类似蔗糖一样的甜感,它没有人工甜味剂通常具有的苦涩味或金属后味。多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酸奶等。在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丹麦、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近个国家获得使用许可。
作为添加剂,阿斯巴甜经常会出现在无糖产品中,其中在产品说明中标明含有阿斯巴甜的饮品就有很多是我们所熟悉的并且经常使用的,可口可乐零度、可口可乐纤维+、雪碧纤维+、芬达零卡、百事可乐零度、百事轻怡可乐,这些都是用阿斯巴甜代糖的饮料。保健食品中也不乏阿斯巴甜的身影,像斯维诗(swisse)、诺特兰德都以此来改善口感。
在世卫组织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之前,很多品牌就已经用果葡糖浆等安全性相对较高的甜味剂来代替阿斯巴甜了。阿斯巴甜被架上热搜之后,元气森林便发微博回应,表明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不过,还是有不少的商品在继续使用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属于人工高倍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倍,在达到相同甜度的情况下,使用阿斯巴甜这类甜味剂可节省成本。所以说,阿斯巴甜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阿斯巴甜到底安不安全?
其实对于阿斯巴甜的争议早已持续了很久,早在6年,欧洲拉马奇尼基金会发布的研究显示,实验鼠长期摄入每公斤体重毫克的阿斯巴甜,可引起多种癌症,包括淋巴细胞瘤、白血病、神经鞘瘤。但是,美国和欧盟委托有关机构审核评估了这项实验的原始数据后否认其结果解释,不认可阿斯巴甜有致癌作用。
这么多年以来,不少的研究机构对于阿斯巴甜是否安全都存在着争议。首先,从路透社最新的这则报道来分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把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物”的消息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为国际癌症机构(IARC)与世卫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有保密协议,在双方每次会商单行本发行之前,均不向外界提供任何信息。所以说,路透社如何得到的具体消息,消息又是否属实,值得考量。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于致癌物的等级划分,由高至低如下:
1类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
2A类致癌物(有动物实验致癌证据);
2B类致癌物(有一定的致癌可能性);
3类致癌物(致癌证据尚不足);
此次事件的阿斯巴甜被列为2B类!举个例子,而像含酒精饮料、槟榔早已被列入1类致癌物。这说明什么?那就是:避开剂量谈毒性存在不科学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给出的阿斯巴甜最大日摄入量(ADI)为40mg/kg。也就是说,一名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大约饮用12-36瓶无糖饮料,才有损害健康的风险。添加剂使用标准也对允许使用阿斯巴甜的品类、最大使用量都有具体的规定。
作为评估食品添加剂暴露量风险的专业机构,JECFA日前也宣布将对阿斯巴甜展开进一步的风险评估。据世卫组织的计划,这两个评估结果将于7月14日由IARC和JECFA同步发布。
阿斯巴甜给品牌方提了醒
关于阿斯巴甜引起的争议,虽然各执一词,但从添加剂,尤其是代糖的使用上,在消费者对健康愈加重视,对产品愈加挑剔的今天,这也给很多企业提了个醒:企业对于原料的使用以及产品配料表的成分,包括在0糖0脂0卡的宣传上,一定要经得起推敲。
现代人对于健康的追求,日趋注重产品的天然成分。在如今“0糖0脂0”的概念铺天盖地的时候,作为添加剂的阿斯巴甜只是一个小小的代表。加之监管政策对食品安全,尤其是民生领域,重点是保健食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