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一男子花费9.9元购买60瓶混装饮料。万万没想到,商家寄来的竟然是饮料模型,每一“瓶”只有拇指大小。
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有趣,纷纷提醒男子便宜没好货,不要到某夕夕上购买。
买时以为是饮料,买来才发现是小成本玩具,这怎么说都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意味在里面,为何这类商家能堂而皇之地叫卖?
01
花几块钱、几十块钱网购,结果踩了坑,你是选择退货还是选择忍了?
7月23日,河南许昌一男子花9.9元网购了一箱饮料,足足60瓶,还包邮。
收到货后,男子妻子直接傻眼了:饮料数量倒是没错,但其个头还不及拇指大。
视频显示,这60瓶“饮料”为混装,可谓应有尽有:不仅有农夫山泉、怡宝、雪碧和芬达等常见饮料,还有依云等高端品牌,更有饮水机上的“桶装水”……
不同于妻子哭笑不得,多数网友纷纷开启吃瓜逗趣模式:
“老公买的,当然要拍照纪念呀,毕竟他是为你买的一大箱饮料呢。”
“如果是小孩买来过家家的,这算得上富可敌国了。”
“造孽呀,这瓶子还没满月就给拿出来装水啦!”
“商家:发货的时候没问题,路上太热,晒缩了。”
“这里面都是浓缩的精华,倒出来兑水,能兑一大瓶。”
“就是玩具,买过,人家写得很清楚,而且一包里面还有其他东西,像酒,食物模型这些,他故意只挑饮料博人眼球。”
02
事实上,这类事件已不是第一次见到了。
上个月,四川一位老人花多元在网上购买了一套红木桌椅,到货后老人满怀期待地开着三轮车去拉,结果发现只需要几个手指头就能带回家:桌椅实为迷你玩具,老鼠落座都嫌小。
据了解,这类迷你用品大多为树胶制作,买它的人主要把它当成玩具,或用来制作创意迷你手工。
在抖音上,有用迷你小件搭建一座巴掌大房间的博主,还有靠迷你厨具炒小盘菜走红的博主,他们的材料来源正是这些商家。
那么,商家是怎么营销的呢?
从电商平台上搜索迷你款商品,你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商家在打着以假乱真的歪主意。
第一,他们的主图都采用的近景拍摄,甚至直接选用的正常大小的物品照片,你想看的尺寸标注于详情页,一点也不显眼。
第二,他们的标题文字极为丰富,甚至有“实物”“大号”等字样。
第三,虽然是9.9元包邮,但这些商品通常不附赠运费险,你一旦购买,想退货就得自己贴运费进去,到头来你不仅花了时间没买到想要的东西,还得倒贴运费进去。
于是,许多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购买后只能慨叹自己没看清提示,当这几块钱打了水漂。
03
事实上,我们不该把这种雷人的网购经历看成某种意义上的趣闻。
消费者虽然只损失了几块钱,没有什么好维权的,但商家明摆着有“坑蒙拐骗”的嫌疑。
他们吃准了中老年群体对网购的不熟悉以及对低价的敏感性,想尽办法从他们身上捞钱,其商业逻辑无异于强买强卖。
平台对这类商家的监管也存在一些问题。
诚然,迷你饮料、迷你桌椅有一定的需求市场。但商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产品信息,不夸大宣传,不玩模棱两可的把戏。
最简单地,不管是主图还是标题,都要做到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尺寸,想象出具体的产品模样。
如果这都做不到,那平台和商家还怎么留住那些真正想买东西的人?
消费者可以追捧平台规则,也可以厌倦平台规则。这取决于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正向价值还是负向价值。如果长期玩套路,人们自然会用脚投票,将平台踢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