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肤病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引言
为了解决产业集聚地区的发展缓慢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总的来说,使用三个产业集群集聚度测度模型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区位熵对我国四大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定量测度和刻画,获得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空间基尼系数和总体的行业集中度。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度刻画
四大经济区域的空间基尼系数全都大于零,表明各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存在一定的集聚态势。从二〇〇〇年—二〇一六年来看各区域的集聚水平,我国东部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远远高于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较为接近,而东北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极低,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明显。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及波动情况一直处于相近水平,但中部地区表现出平缓的下滑趋势,而西部地区表现出平缓的上升态势,也表现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东北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不高。
东部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一直居于首位,可见在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针以及*策的影响下,东部地区也制定相应*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持其集聚增长的态势。这些都与东部地区强调科技创新、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源源不断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建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技服务机构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行业集中度CR2均大于48、CR4均大于58、CR8均大于75,充分反映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集聚状态。
高新技术产业行业集中度在二〇〇〇-二〇〇五年间经历了快速的上升之后开始趋于平稳并略微降低的态势,近年的总体行业集中度较为稳定。在各年期间,全国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熵大部分分布在0~之间。其中广东、江苏、上海的区位熵平均都超过了2,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说明这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专业化水平较高并且发展具有一定优势。
除此之外,从全国角度来看,整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熵水平不高,但总体处于一个上升发展的趋势,例如区位熵低于0.5的地区逐年减少,而大于0.8的地区数量逐年增长,表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这也是我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府重视科技创新以及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果。通过以上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区位熵等集聚度指标的计算,可以将二〇〇〇—二〇一六年期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概括为点:
(一)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度水平呈现随时间增长上升的趋势,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进一步有提高的趋势;
(二)通过观察表中的四大经济区域,东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较高现象,而中、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处于中等且相近,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则处于较低水平,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的对应情况;
(三)从表中我国各省市具体情况分享,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向京津地区集聚,长三角和珠三角进一步保持集聚优势,上海、广东、江苏三省的情况比较显著,这与三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处于全国前三位具有密切关联。总体而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所呈现出的渐进演化特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来说,利用本身已有的经济、科技优势,加大*策支持,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进一步促进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间接带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通过地区间的产业集聚,能够提高企业相互间的合作效率,降低中间成本,分工协作更加精细密切,知识流通互动更加频繁,有利于技术进一步传播,提升产业活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力。
但是,空间集聚产生的良好效应必然促进了本地区发展,从而导致缺乏产业集聚的地区发展缓慢,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加剧了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程度,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比较而言,东北部分地区,以及中西部一些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还不够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不能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加快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无法有利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集聚效应,不仅要在提高地区空间上的集聚水平上做文章,更需加快推进地区间均衡发展,贯彻落实对口帮扶*策,发达地区要利用自身优势扶持相对落后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相对落后地区,要补齐自身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出台相关*策,鼓励企业集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二、吸收能力的中介或调节效应
吸收能力概念广泛,内涵丰富,不同研究领域也多有涉猎,诸如组织与战略管理等,同时吸收能力因借鉴不同研究成果,如资源基础、动态能力和知识管理,所以对企业的组织生存发展、资源配置与企业绩效,都可以用吸收能力进行描述及解释,本文通过梳理关于吸收能力的文献,发现学者多从吸收能力发挥中介或调节作用的角度进行研究,特别是在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
首先,吸收能力发挥中介作用。王国顺和杨昆得出从整体上看,吸收能力在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戴维奇等通过研究集群本地网络、超本地网络,实证发现吸收能力在超本地业务网络和集群企业升级间发挥中介效应,不同网络嵌入情况分别对企业升级有不同影响;
梁娟和陈国宏通过研究认为,集群企业网络中关系嵌入和知识嵌入,能够提高知识创造绩效,同时知识吸收能力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王涛等研究发现企业与外部知识源开展合作会促进其创新绩效的跃升中,吸收能力具有中介影响。朱建民以企业的知识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在吸收能力作为中介时如何进行影响。
有学者基于知识观并使用79家高科技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潜在中介机制。知识吸收能力的四个维度: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转化和知识开发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次,是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一些研究中发现,在集群网络的部分维度影响创新绩效中,吸收能力在其中起到调节效应。
钱锡红等通过对网络位置与吸收能力,两者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的研究中,通过实证发现吸收能力的原始三维度均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且企业集群创新在弱关系、中心度和结构洞等维度正向调节下,能发挥积极作用;李金生、王晓云深入阐述了用户参与内涵,通过建立各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模型及内在影响机理,揭示了企业吸收能力对用户参与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通过上述研究,在企业网络特征影响创新绩效过程中,吸收能力在其中具有中介或调节效应。网络关系嵌入特征通过不同方式影响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的改变能够提高企业创新绩效,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发挥中介效应具有广泛性,因此本文将分析和验证网络嵌入视角下,吸收能力是否在集群网络与集群创新绩效中具有中介作用。